
趋势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人群,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更好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弱济困、慈善事业、乡村振兴、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卫生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群众文化等领域从事专业服务、管理、教育和科研的专门人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国外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一度中断。为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需要,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重建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专业,1988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开始招收本科和学术型研究生。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力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发展。2008年我国开始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33家教学科研单位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由此正式开启。2011年中组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2012年中组部等19部门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提出要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83家教学科研单位取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完整学位体系。党的二十大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列新的规划部署。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关键“结合部”。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培养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2.设置背景与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服务目标遵循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进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内涵1.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可分为微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两大基本领域。微观社会工作是以个人、家庭和群体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升他们的能力,改善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涉及帮困扶弱、情绪疏导、心理抚慰、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关系调适、行为矫治、危机干预、矛盾化解、社会融入等。宏观社会工作聚焦组织、社区、政策等层面的介入,通过环境改变影响个人、家庭和群体的生活境遇,引导积极的社会改变,涉及社会组织、社区建设、社会政策等。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培养能够从事社会工作领域专业服务、管理、教育和科研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向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救助、公益和慈善事业、乡村振兴;人民信访工作、志愿服务管理、基层城乡社区治理、矛盾化解、社会心理服务;儿童和青少年、老人、妇女和婚姻家庭、学校、工会社会工作;健康和精神卫生、残障康复社会工作;司法领域的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社会工作;突发事件应对、退役军人事务、群众文化和民族地区发展等领域的社会工作。2.学科条件社会工作专业经过百年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专业特征的知识体系和独立的学科内涵。作为以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的学科,社会工作强调专业价值观,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注重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应用有关人与社会和环境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巧促进社会发展。伴随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拥有一支具有良好社会工作价值观,既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又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学队伍,还建立了实务部门的兼职教师和督导队伍,满足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有完整的专业教材体系、教学和专业训练方法,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工作岗位,有专业教育和实务标准,形成了“证据为本”研究、专业干预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学科研究体系。社会工作专业有专业学术刊物、系统的图书资料库和专业出版机构,为专业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专业资料;有规范的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是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准。社会工作专业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社会工作教育界与国际同行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的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形成了专业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工作者构成的专业共同体。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得到中组部、中社部、民政部、人社部、发改委等有关国家部委的支持。3.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目标是实现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共同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养单位通过与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协同培养人才。产教融合为实现专业和产业的深度链接提供了平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加强职业准备和涵养职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包括:(1)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2)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合作创新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专博基地挂职制度”和“专博导师实践基地项目承担制度”;(3)培养单位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建设实践平台和研究基地,实现政策倡导、科学研究、服务示范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有机衔接。4.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是通过培养单位与其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联合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包括:(1)培养单位与海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和国内外高校之间跨校联合培养,包括举办暑期学校、海外名家讲堂与课程、师生定期访学、专题培训工作坊等方式,还包括国内与海外培养单位互认学分,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2)培养单位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定向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3)培养单位与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共同搭建联合培养平台。5.实践基地要求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要求配备满足专业实验教学的专业硬件设备和专业教学软件,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求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类实习需求,基地类型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多样性相适应;实习基地要配备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督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接受校内和校外督导的共同指导;实践基地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1.职业行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领域和行业有: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教育科研部门等。(1)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在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司法、公安等党政机关、工青妇和残联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和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2)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企业从事社会服务及管理工作;(3)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从事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筹款和项目研发等工作;(4)城乡社区:在社区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或社会工作服务站(室)等从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工作;(5)教育科研部门: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专业教学、专业研究、行政管理等工作。2.职业资格我国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建立了涵盖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个级别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社会工作者接受系统化的专业教育是获得不同级别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重要条件。3.职业能力要求(1)助理社会工作师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管理规定,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服务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独立接案、结案并提供跟进服务;能够根据服务计划,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2)社会工作师熟练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管理规定,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经验;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专业服务,处理各类复杂问题,并对所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估;能够指导助理社会工作师开展专业服务,帮助其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和能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保证服务质量。(3)高级社会工作师熟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解决复杂疑难专业问题;能够发挥专业骨干作用,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能够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等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督导,帮助其解决专业难题,提高职业能力;能够开展社会工作政策、理论与实务研究,总结提炼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针对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四)培养目标1.社会工作博士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度认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深厚,服务、管理和督导能力专精,精通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体系,善于解决复杂疑难专业问题,能够开展实务推动型研究和研究指引型实务,具有创新和引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胜任在教学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城乡社区中提供精深专业服务,从事中高层管理、高级督导或中高级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系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实践技术及研究方法,熟悉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运行管理、评估能力和政策研究能力,能够对不同人群开展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胜任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城乡社区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多详情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共99个专业桑戈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菲律宾语语言学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梵语巴利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蒙古语僧伽罗语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世界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克罗地亚语荷兰语芬兰语乌克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翻译商务英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茨瓦纳语恩德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库尔德语比斯拉马语达里语德顿语迪维希语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隆迪语卢森堡语卢旺达语纽埃语皮金语切瓦语塞苏陀语
- 新闻传播学类

趋势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人群,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更好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弱济困、慈善事业、乡村振兴、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卫生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群众文化等领域从事专业服务、管理、教育和科研的专门人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国外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一度中断。为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需要,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重建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专业,1988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开始招收本科和学术型研究生。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力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发展。2008年我国开始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33家教学科研单位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由此正式开启。2011年中组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2012年中组部等19部门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提出要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83家教学科研单位取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完整学位体系。党的二十大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列新的规划部署。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关键“结合部”。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培养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2.设置背景与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服务目标遵循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进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内涵1.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可分为微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两大基本领域。微观社会工作是以个人、家庭和群体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升他们的能力,改善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涉及帮困扶弱、情绪疏导、心理抚慰、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关系调适、行为矫治、危机干预、矛盾化解、社会融入等。宏观社会工作聚焦组织、社区、政策等层面的介入,通过环境改变影响个人、家庭和群体的生活境遇,引导积极的社会改变,涉及社会组织、社区建设、社会政策等。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培养能够从事社会工作领域专业服务、管理、教育和科研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向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救助、公益和慈善事业、乡村振兴;人民信访工作、志愿服务管理、基层城乡社区治理、矛盾化解、社会心理服务;儿童和青少年、老人、妇女和婚姻家庭、学校、工会社会工作;健康和精神卫生、残障康复社会工作;司法领域的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社会工作;突发事件应对、退役军人事务、群众文化和民族地区发展等领域的社会工作。2.学科条件社会工作专业经过百年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专业特征的知识体系和独立的学科内涵。作为以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的学科,社会工作强调专业价值观,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注重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应用有关人与社会和环境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巧促进社会发展。伴随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拥有一支具有良好社会工作价值观,既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又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学队伍,还建立了实务部门的兼职教师和督导队伍,满足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有完整的专业教材体系、教学和专业训练方法,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工作岗位,有专业教育和实务标准,形成了“证据为本”研究、专业干预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学科研究体系。社会工作专业有专业学术刊物、系统的图书资料库和专业出版机构,为专业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专业资料;有规范的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是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准。社会工作专业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社会工作教育界与国际同行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的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形成了专业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工作者构成的专业共同体。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得到中组部、中社部、民政部、人社部、发改委等有关国家部委的支持。3.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目标是实现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共同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养单位通过与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协同培养人才。产教融合为实现专业和产业的深度链接提供了平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加强职业准备和涵养职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包括:(1)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2)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合作创新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专博基地挂职制度”和“专博导师实践基地项目承担制度”;(3)培养单位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建设实践平台和研究基地,实现政策倡导、科学研究、服务示范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有机衔接。4.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是通过培养单位与其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联合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包括:(1)培养单位与海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和国内外高校之间跨校联合培养,包括举办暑期学校、海外名家讲堂与课程、师生定期访学、专题培训工作坊等方式,还包括国内与海外培养单位互认学分,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2)培养单位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定向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3)培养单位与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共同搭建联合培养平台。5.实践基地要求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要求配备满足专业实验教学的专业硬件设备和专业教学软件,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求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类实习需求,基地类型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多样性相适应;实习基地要配备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督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接受校内和校外督导的共同指导;实践基地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1.职业行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领域和行业有: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教育科研部门等。(1)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在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司法、公安等党政机关、工青妇和残联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和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2)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企业从事社会服务及管理工作;(3)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从事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筹款和项目研发等工作;(4)城乡社区:在社区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或社会工作服务站(室)等从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工作;(5)教育科研部门: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专业教学、专业研究、行政管理等工作。2.职业资格我国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建立了涵盖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个级别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社会工作者接受系统化的专业教育是获得不同级别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重要条件。3.职业能力要求(1)助理社会工作师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管理规定,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服务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独立接案、结案并提供跟进服务;能够根据服务计划,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2)社会工作师熟练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管理规定,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经验;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专业服务,处理各类复杂问题,并对所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估;能够指导助理社会工作师开展专业服务,帮助其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和能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保证服务质量。(3)高级社会工作师熟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解决复杂疑难专业问题;能够发挥专业骨干作用,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能够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等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督导,帮助其解决专业难题,提高职业能力;能够开展社会工作政策、理论与实务研究,总结提炼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针对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四)培养目标1.社会工作博士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度认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深厚,服务、管理和督导能力专精,精通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体系,善于解决复杂疑难专业问题,能够开展实务推动型研究和研究指引型实务,具有创新和引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胜任在教学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城乡社区中提供精深专业服务,从事中高层管理、高级督导或中高级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系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实践技术及研究方法,熟悉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运行管理、评估能力和政策研究能力,能够对不同人群开展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胜任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城乡社区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