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安全起始于保密通信,“信息论之父”Shannon1949年发表的论文“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从信息论的角度奠定了密码的理论基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密码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网络空间安全主要围绕网络空间中电磁设备、电子信息系统、网络、运行数据、系统应用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理论、方法、技术、系统、应用、管理和法制等方面的研究,既要保护包括互联网、各类电信网与通信系统、各种传播网与广电网、各种计算系统、各类关键工业设施中的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等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及其所承载的数据免受损害,也要防止对这些信息通信技术系统的运用(滥用)所引发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与国防安全。20世纪40年代,密码系统的分析、评价和设计的科学思想为信息通信安全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进人了实用化和规模化,安全研究也随之转入到了确保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软件系统的可控性与可用性,确保所存储与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计算机安全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的焦点扩展到了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旨在确保网络及信息系统在运行中不被非法利用、运行状态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网络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伪造、篡改、抵赖与销毁等。进入21世纪,随着各项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进入到了从整体角度考虑体系性的安全保障研究阶段,从风险承受模式走向安全保障模式,从建立防护屏障的被动模式转为主动深度防御体系的研究,从信息保障、软件保障、系统保障模式走向了服务保障、应用保障、使命保障的模式。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跨越物理域、逻辑域、社会域和认知域,需要采取技术、法律和管理等综合手段来进行应对。2.学科发展现状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15〕11号),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授予“工学”学位。2016年,首批27所高校获批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截至2023年1月,我国共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3.学科发展趋势(1)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性网络空间安全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而伴生不断演化,在演化过程当中呈现出向交叉学科靠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泛在互联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发展。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持续演进和广泛应用,形成了包含因特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通信网、卫星互联网等异构互联的泛在网络环境。泛在网络具有开放性、异构性、移动性、动态性等特性,并与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在功能越来越强的智能终端的支持下,泛在网络环境能够提供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实现“万物互联、智慧互通”,促进了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等多学科交叉,呈现出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从应用方面也促进了多学科交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业态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能制造等新业务服务模式呈现出信息、控制、电力、医学、物流、机械、社会安全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网络广泛互联、信息泛在共享促进了人、机、物深度融合,传统的安全理论不能解决新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挑战,需要多学科交叉解决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2)新技术带来新方向安全是一个伴生技术。因此,伴生着宿主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形成新的安全方向,如,移动互联网安全、卫星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智能网联车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安全、量子安全等方向。(3)自主可控的理念作为“本质安全”被引入了大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可保证系统没有预置后门,但自主可控也面临挑战,其中包括人员能力水平不足、生态发展不充分、应用范围不广、测试不足、漏洞不可避免等问题,因此急需面向自主可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4)网络安全对抗技术从“自卫”与“护卫”两个维度展开。从底线思维的角度而言,信息系统最终不被打垮,靠的是自身强悍的“自卫”能力,即通过内生安全的逻辑来确保信息系统经得住来自恶意代码的攻击,例如拟态防御、可信计算、主动免疫等自卫手段,其特点是攻击者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被攻击所击垮。从安全体系的角度而言,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依靠“护卫”手段来进行保障。其特点是被保护对象是能有自卫能力不是关注的重点,重点关注的是谁是攻击者,并且要及时将攻击者拦截在信息系统之外。为此,首先,要构建网络攻击的感知能力,例如蜜罐、蜜铒等网络欺骗手段,以发现攻击行为的存在;其次,要构建网络攻击的关联研判能力,通过将感知到的攻击信息进行关联碰撞、规则研判等锁定攻击来源,形成威胁态势感知;最后,要构建攻击阻断能力,要有能力将由关联研判所指示的攻击来源进行有效阻断。应该说,在网络安全对抗中,感知是基础,研判是核心,阻截是根本,自卫是底线。更多详情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共99个专业桑戈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菲律宾语语言学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梵语巴利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蒙古语僧伽罗语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世界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克罗地亚语荷兰语芬兰语乌克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翻译商务英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茨瓦纳语恩德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库尔德语比斯拉马语达里语德顿语迪维希语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隆迪语卢森堡语卢旺达语纽埃语皮金语切瓦语塞苏陀语
-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空间安全起始于保密通信,“信息论之父”Shannon1949年发表的论文“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从信息论的角度奠定了密码的理论基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密码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网络空间安全主要围绕网络空间中电磁设备、电子信息系统、网络、运行数据、系统应用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理论、方法、技术、系统、应用、管理和法制等方面的研究,既要保护包括互联网、各类电信网与通信系统、各种传播网与广电网、各种计算系统、各类关键工业设施中的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等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及其所承载的数据免受损害,也要防止对这些信息通信技术系统的运用(滥用)所引发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与国防安全。20世纪40年代,密码系统的分析、评价和设计的科学思想为信息通信安全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进人了实用化和规模化,安全研究也随之转入到了确保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软件系统的可控性与可用性,确保所存储与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计算机安全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的焦点扩展到了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旨在确保网络及信息系统在运行中不被非法利用、运行状态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网络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伪造、篡改、抵赖与销毁等。进入21世纪,随着各项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进入到了从整体角度考虑体系性的安全保障研究阶段,从风险承受模式走向安全保障模式,从建立防护屏障的被动模式转为主动深度防御体系的研究,从信息保障、软件保障、系统保障模式走向了服务保障、应用保障、使命保障的模式。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跨越物理域、逻辑域、社会域和认知域,需要采取技术、法律和管理等综合手段来进行应对。2.学科发展现状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15〕11号),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授予“工学”学位。2016年,首批27所高校获批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截至2023年1月,我国共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3.学科发展趋势(1)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性网络空间安全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而伴生不断演化,在演化过程当中呈现出向交叉学科靠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泛在互联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发展。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持续演进和广泛应用,形成了包含因特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通信网、卫星互联网等异构互联的泛在网络环境。泛在网络具有开放性、异构性、移动性、动态性等特性,并与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在功能越来越强的智能终端的支持下,泛在网络环境能够提供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实现“万物互联、智慧互通”,促进了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等多学科交叉,呈现出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从应用方面也促进了多学科交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业态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能制造等新业务服务模式呈现出信息、控制、电力、医学、物流、机械、社会安全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网络广泛互联、信息泛在共享促进了人、机、物深度融合,传统的安全理论不能解决新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挑战,需要多学科交叉解决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2)新技术带来新方向安全是一个伴生技术。因此,伴生着宿主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形成新的安全方向,如,移动互联网安全、卫星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智能网联车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安全、量子安全等方向。(3)自主可控的理念作为“本质安全”被引入了大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可保证系统没有预置后门,但自主可控也面临挑战,其中包括人员能力水平不足、生态发展不充分、应用范围不广、测试不足、漏洞不可避免等问题,因此急需面向自主可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4)网络安全对抗技术从“自卫”与“护卫”两个维度展开。从底线思维的角度而言,信息系统最终不被打垮,靠的是自身强悍的“自卫”能力,即通过内生安全的逻辑来确保信息系统经得住来自恶意代码的攻击,例如拟态防御、可信计算、主动免疫等自卫手段,其特点是攻击者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被攻击所击垮。从安全体系的角度而言,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依靠“护卫”手段来进行保障。其特点是被保护对象是能有自卫能力不是关注的重点,重点关注的是谁是攻击者,并且要及时将攻击者拦截在信息系统之外。为此,首先,要构建网络攻击的感知能力,例如蜜罐、蜜铒等网络欺骗手段,以发现攻击行为的存在;其次,要构建网络攻击的关联研判能力,通过将感知到的攻击信息进行关联碰撞、规则研判等锁定攻击来源,形成威胁态势感知;最后,要构建攻击阻断能力,要有能力将由关联研判所指示的攻击来源进行有效阻断。应该说,在网络安全对抗中,感知是基础,研判是核心,阻截是根本,自卫是底线。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