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农业工程、安全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电子信息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电子信息类别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12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403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55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是与电子信息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与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专业领域,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紧密关联的专业学位。电子信息技术涉及面宽,渗透力强,作为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民用工业、高新技术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计算技术等多专业技术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趋势日渐明显;集成电路、系统、整机、终端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电信网、电力网、电视网、互联网的信息化功能日趋统一;同时更加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纳米、认知等新兴技术的紧密联系和交叉融合,成为发展交叉学科与汇聚科学的纽带。上述涉及电子信息的诸多领域都有许多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急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内涵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专业领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规划与实施、工程技术服务等。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主要面向通信、雷达、导航定位、遥感遥测、电磁频谱感知、电子侦察与对抗、微波光子、广播电视、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主要面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图像处理、数据传输、微波转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电路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3.集成电路工程主要面向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军用电子、消费类电子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4.计算机技术主要面向自主可控计算机系统、基础与行业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媒体、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5.软件工程主要面向计算机软件、信息咨询、金融、能源、制造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6.控制工程主要面向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7.仪器仪表工程主要面向航空航天、电力能源、智能制造、环境监测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8.光电信息工程主要面向光通信与光电集成、光电检测与传感、光学制造与检测、光存储与显示、光电仪器研制与测试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9.生物医学工程主要面向高级医疗仪器的设计制造、高端医学影像、医用软件开发、先进医用材料及人工器官制备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10.人工智能主要面向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智能飞行器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11.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主要面向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求,涵盖与电子、通信、计算机、数学、统计、管理等多个学科交叉的专业领域方向;12.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面向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管理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的主要支撑学科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以及相关应用领域所需的学科。培养单位在解决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应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单位应与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一般是指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的制造、服务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行业产业。就业单位主要包括: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科研院所(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中国船舶、中国兵工、中国兵装、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核集团、中科院等)、国有及民营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互联网企业、硬件供应商、新能源汽车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类岗位(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硬件开发、软件测试、硬件测试、算法、射频硬件、IC开发、IC测试、可靠性、电源开发、电源测试、热设计工程师、研发工艺工程师、UI/ID/UX设计工程师、标准预研工程师、产品质量工程师等);市场营销类岗位(主要包括客户经理、品牌经理、市场(MKT)商务、市场(MKT)技术、售后技术等);供应链类岗位(主要包括采购经理、材料技术工程师、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制造技术工程师、计划交付工程师等)。职业能力要求:各个岗位的技术和知识能力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基本要求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有较好的项目研发设计经验,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组织协作、沟通表达和抗压能力等。衔接的职业资格:工程师。(四)培养目标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1.电子信息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电子信息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电子信息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电子信息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更多详情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共99个专业桑戈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菲律宾语语言学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梵语巴利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蒙古语僧伽罗语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世界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克罗地亚语荷兰语芬兰语乌克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翻译商务英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茨瓦纳语恩德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库尔德语比斯拉马语达里语德顿语迪维希语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隆迪语卢森堡语卢旺达语纽埃语皮金语切瓦语塞苏陀语
- 新闻传播学类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农业工程、安全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电子信息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电子信息类别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12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403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55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是与电子信息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与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专业领域,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紧密关联的专业学位。电子信息技术涉及面宽,渗透力强,作为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民用工业、高新技术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计算技术等多专业技术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趋势日渐明显;集成电路、系统、整机、终端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电信网、电力网、电视网、互联网的信息化功能日趋统一;同时更加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纳米、认知等新兴技术的紧密联系和交叉融合,成为发展交叉学科与汇聚科学的纽带。上述涉及电子信息的诸多领域都有许多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急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内涵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专业领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规划与实施、工程技术服务等。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主要面向通信、雷达、导航定位、遥感遥测、电磁频谱感知、电子侦察与对抗、微波光子、广播电视、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主要面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图像处理、数据传输、微波转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电路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3.集成电路工程主要面向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军用电子、消费类电子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4.计算机技术主要面向自主可控计算机系统、基础与行业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媒体、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5.软件工程主要面向计算机软件、信息咨询、金融、能源、制造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6.控制工程主要面向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7.仪器仪表工程主要面向航空航天、电力能源、智能制造、环境监测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8.光电信息工程主要面向光通信与光电集成、光电检测与传感、光学制造与检测、光存储与显示、光电仪器研制与测试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9.生物医学工程主要面向高级医疗仪器的设计制造、高端医学影像、医用软件开发、先进医用材料及人工器官制备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10.人工智能主要面向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智能飞行器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11.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主要面向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求,涵盖与电子、通信、计算机、数学、统计、管理等多个学科交叉的专业领域方向;12.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面向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管理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的主要支撑学科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以及相关应用领域所需的学科。培养单位在解决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应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单位应与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一般是指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的制造、服务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行业产业。就业单位主要包括: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科研院所(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中国船舶、中国兵工、中国兵装、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核集团、中科院等)、国有及民营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互联网企业、硬件供应商、新能源汽车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类岗位(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硬件开发、软件测试、硬件测试、算法、射频硬件、IC开发、IC测试、可靠性、电源开发、电源测试、热设计工程师、研发工艺工程师、UI/ID/UX设计工程师、标准预研工程师、产品质量工程师等);市场营销类岗位(主要包括客户经理、品牌经理、市场(MKT)商务、市场(MKT)技术、售后技术等);供应链类岗位(主要包括采购经理、材料技术工程师、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制造技术工程师、计划交付工程师等)。职业能力要求:各个岗位的技术和知识能力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基本要求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有较好的项目研发设计经验,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组织协作、沟通表达和抗压能力等。衔接的职业资格:工程师。(四)培养目标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1.电子信息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电子信息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电子信息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电子信息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