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i
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热搜:
查看排名方法
代码: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等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交通运输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交通运输类别涵盖轨道交通运输、道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管道交通运输等5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116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18家。交通运输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和支撑作用,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人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联系交往的重要手段。交通运输行业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是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者,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在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行业包括道路、轨道、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以及城市交通系统、大型企业围绕生产过程建立的企业内部运输系统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是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对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的工程硕博士培养类别。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的教育教学应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和经营等的基础知识、理论、技术、方法以及能力训练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具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强调创新性地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教育教学特色。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对象有旅客和货物两大类,旅客运输需求体现在安全、高速、便捷、舒适、经济等,向联程运输发展;货物运输需求体现在安全、准时、便利、经济、物流化等,向多式联运发展。当代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从单一满足需求向需求诱导和需求管理转变、从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从单纯实现人与物的空间位移向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转变、从局部信息化运行控制向全程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变、从各运输方式独立系统运行向综合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转变等发展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等文件的精神和内涵,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的人才培养应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知识和某一方面专门知识,同时,又能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视角思考该领域的交通运输问题,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培养的核心。内涵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按照五种运输方式,主要涵盖轨道交通运输、道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管道交通运输等专业领域。1.轨道交通运输是以轨道为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面向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是指装载人或物的列车。按照服务范围划分,轨道交通运输一般分为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三大类,普速铁路是指传统的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下的铁路;高速铁路是新建运行时速在250公里及以上或对普速铁路进行改造后运行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的铁路;城市轨道包括市域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目前在城市运营的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旅客捷运系统等也被列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范畴。轨道交通运输领域面向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开展轨道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2.道路交通运输是以道路为人或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面向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通常是指汽车和非机动车。按照服务范围划分,道路交通运输一般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两大类,公路是指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和非机动车的公共道路;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中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差异上,带来设计标准参数的差异。道路交通运输领域面向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开展道路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3.水路交通运输是以海洋、内河、运河、湖泊为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面向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通常是指船舶,通过港口码头建立水路与陆路的联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水路交通运输领域面向水路交通运输方式,开展水路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4.航空交通运输是面对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器而开展的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经营活动,这里的航空器通常是指飞机。航空交通运输领域面向航空交通运输方式,开展与航空器、机场、空中航路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信息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5.管道交通运输是以管道为物或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可以是能够装载人和物的全封闭小车,常见的管道运输主要有石油输送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自来水输送管道等。管道交通运输领域面向管道交通运输方式,开展管道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按照五种基本运输方式划分的硕博士培养领域均涉及到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反映出各种运输方式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共性的学科基础。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立足某一种运输方式,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开展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博士人才培养。培养单位应在上述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拥有相关支撑学科,在解决本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较强,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单位应与本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就业,也可以在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或与交通运输行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业、建造业、制造业等就业。可从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某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基础知识和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角,分析和解决交通运输行业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工程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具备国际视野和沟通协调等能力。(四)培养目标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1.交通运输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交通运输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在交通运输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2.交通运输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交通运输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交通运输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交通运输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多详情

哲学
共1个专业类
文学
共3个专业类
工学
共32个专业类
医学
共11个专业类
管理学
共9个专业类
背景图
代码: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等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交通运输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交通运输类别涵盖轨道交通运输、道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管道交通运输等5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116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18家。交通运输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和支撑作用,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人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联系交往的重要手段。交通运输行业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是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者,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在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行业包括道路、轨道、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以及城市交通系统、大型企业围绕生产过程建立的企业内部运输系统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是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对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的工程硕博士培养类别。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的教育教学应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和经营等的基础知识、理论、技术、方法以及能力训练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具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强调创新性地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教育教学特色。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对象有旅客和货物两大类,旅客运输需求体现在安全、高速、便捷、舒适、经济等,向联程运输发展;货物运输需求体现在安全、准时、便利、经济、物流化等,向多式联运发展。当代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从单一满足需求向需求诱导和需求管理转变、从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从单纯实现人与物的空间位移向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转变、从局部信息化运行控制向全程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变、从各运输方式独立系统运行向综合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转变等发展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等文件的精神和内涵,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的人才培养应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知识和某一方面专门知识,同时,又能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视角思考该领域的交通运输问题,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培养的核心。内涵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按照五种运输方式,主要涵盖轨道交通运输、道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管道交通运输等专业领域。1.轨道交通运输是以轨道为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面向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是指装载人或物的列车。按照服务范围划分,轨道交通运输一般分为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三大类,普速铁路是指传统的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下的铁路;高速铁路是新建运行时速在250公里及以上或对普速铁路进行改造后运行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的铁路;城市轨道包括市域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目前在城市运营的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旅客捷运系统等也被列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范畴。轨道交通运输领域面向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开展轨道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2.道路交通运输是以道路为人或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面向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通常是指汽车和非机动车。按照服务范围划分,道路交通运输一般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两大类,公路是指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和非机动车的公共道路;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中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差异上,带来设计标准参数的差异。道路交通运输领域面向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开展道路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3.水路交通运输是以海洋、内河、运河、湖泊为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面向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通常是指船舶,通过港口码头建立水路与陆路的联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水路交通运输领域面向水路交通运输方式,开展水路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4.航空交通运输是面对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器而开展的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行或经营活动,这里的航空器通常是指飞机。航空交通运输领域面向航空交通运输方式,开展与航空器、机场、空中航路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信息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5.管道交通运输是以管道为物或运输工具的载体而开展的人和物特定位移需求的运营活动,这里的运输工具可以是能够装载人和物的全封闭小车,常见的管道运输主要有石油输送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自来水输送管道等。管道交通运输领域面向管道交通运输方式,开展管道交通运输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施维养、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按照五种基本运输方式划分的硕博士培养领域均涉及到政策制度、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载装备、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反映出各种运输方式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共性的学科基础。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立足某一种运输方式,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开展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博士人才培养。培养单位应在上述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拥有相关支撑学科,在解决本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较强,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单位应与本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就业,也可以在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或与交通运输行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业、建造业、制造业等就业。可从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某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基础知识和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角,分析和解决交通运输行业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工程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具备国际视野和沟通协调等能力。(四)培养目标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1.交通运输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交通运输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在交通运输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2.交通运输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交通运输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交通运输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交通运输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多详情

代码: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学校数量
所在地
学校类型
学校参考类型
!
×
i
!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