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i
中国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
热搜:
查看排名方法
系统科学代码:0711

系统是由多个部分(要素)经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约束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环境与功能普适关系、演化和调控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系统思想和方法是在人类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科学概念,而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包括物质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宇宙演化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些科学进展的背景下,科学探索的重点逐步集中于不同层次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问题,目标是寻求不同层次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共性规律。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型、复杂的社会、经济、军事、工程等问题,都需要从整体考虑优化解决。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巨大推动,成为系统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概念,明确将系统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标志着系统科学的诞生。一般系统论也与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一起,成为早期的系统科学的理论。20世纪60至70年代,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对复杂系统中具有普适意义的自组织现象进行研究,从宏观、微观以及两者联系上探讨了系统通过自组织趋向时空和功能有序的基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对系统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1984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等的倡导下成立了圣塔菲研究所,专注于复杂性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研究。20世纪末复杂网络和网络科学快速兴起,21世纪大数据和数据驱动的复杂性研究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研究进入繁荣发展期。系统科学作为交叉性学科,重点关注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欧美各国纷纷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制定研究路线图,努力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复杂系统的概念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社会中许多科学问题的认识都具有普适性意义。着眼于对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行为具有共性的基本规律的探索,系统科学已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系统科学的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推广应用运筹学开始的。70年代末与80年代,钱学森等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系统思想将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统一起来的见解,推动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其中“系统学讨论班”的学术活动,提炼了诸多重要概念,总结和提出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科学在我国的发展、系统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1980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990年,钱学森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方法论,这是我国开展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应用的里程碑,有力推动了我国系统科学发展。之后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系统科学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系统理论方面基础研究的长足发展,形成了我国发展系统科学的广泛基础和力量。2016年,郭雷的《系统学是什么》概述了系统学的具体内涵,阐述了系统复杂性定义,论述了系统学发展基础等,进一步明确了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从学科专业角度,1985年设立了首个系统理论本科专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系统科学为理学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实验)、控制论与智能系统、科学学与科学管理,从学科体系上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7年,系统科学学科调整,二级学科精简为2个: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2013年二级学科增加为3个,第三个二级学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调控;2021年,增设了第四个二级学科目录,大数据与智能系统。2018年恢复设置系统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我国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宽厚的基础。更多详情

哲学
共1个专业类
经济学
共9个专业类
法学
共9个专业类
教育学
共7个专业类
文学
共6个专业类
历史学
共4个专业类
理学
共14个专业类
工学
共48个专业类
农学
共13个专业类
医学
共18个专业类
管理学
共11个专业类
艺术学
共6个专业类
背景图
系统科学
代码:0711

系统是由多个部分(要素)经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约束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环境与功能普适关系、演化和调控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系统思想和方法是在人类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科学概念,而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包括物质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宇宙演化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些科学进展的背景下,科学探索的重点逐步集中于不同层次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问题,目标是寻求不同层次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共性规律。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型、复杂的社会、经济、军事、工程等问题,都需要从整体考虑优化解决。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巨大推动,成为系统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概念,明确将系统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标志着系统科学的诞生。一般系统论也与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一起,成为早期的系统科学的理论。20世纪60至70年代,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对复杂系统中具有普适意义的自组织现象进行研究,从宏观、微观以及两者联系上探讨了系统通过自组织趋向时空和功能有序的基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对系统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1984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等的倡导下成立了圣塔菲研究所,专注于复杂性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研究。20世纪末复杂网络和网络科学快速兴起,21世纪大数据和数据驱动的复杂性研究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研究进入繁荣发展期。系统科学作为交叉性学科,重点关注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欧美各国纷纷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制定研究路线图,努力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复杂系统的概念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社会中许多科学问题的认识都具有普适性意义。着眼于对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行为具有共性的基本规律的探索,系统科学已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系统科学的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推广应用运筹学开始的。70年代末与80年代,钱学森等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系统思想将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统一起来的见解,推动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其中“系统学讨论班”的学术活动,提炼了诸多重要概念,总结和提出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科学在我国的发展、系统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1980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990年,钱学森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方法论,这是我国开展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应用的里程碑,有力推动了我国系统科学发展。之后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系统科学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系统理论方面基础研究的长足发展,形成了我国发展系统科学的广泛基础和力量。2016年,郭雷的《系统学是什么》概述了系统学的具体内涵,阐述了系统复杂性定义,论述了系统学发展基础等,进一步明确了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从学科专业角度,1985年设立了首个系统理论本科专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系统科学为理学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实验)、控制论与智能系统、科学学与科学管理,从学科体系上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7年,系统科学学科调整,二级学科精简为2个: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2013年二级学科增加为3个,第三个二级学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调控;2021年,增设了第四个二级学科目录,大数据与智能系统。2018年恢复设置系统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我国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宽厚的基础。更多详情

代码:0711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学校数量
所在地
学校类型
学校参考类型
7
B
27
山东省
综合
综合类
11
C+
27
山东省
综合
综合类
16
D+
27
福建省
综合
理文类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1/2到第
确定
共27条
20条/页
50条/页
30条/页
20条/页
!
×
i
!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