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是社会生产、生活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控制、管理与服务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工程应用学科,包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安全与环境等二级学科。随着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不断革新,对支撑交通运输行业应对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学科形成期(1952年-1997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满足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急需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对我国大学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将此前注重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英美模式调整为强化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苏联模式,学科、专业也相应调整,一级学科以国民经济建设领域设置,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前身“铁道、公路、水运”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形成,并覆盖“铁道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车车辆、船机修造工程”等二级学科。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二级学科不断增加,至改革开放初期,“铁道、公路、水运”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增加到12个:铁道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车车辆、船机修造工程、运输管理工程、物质流通工程、运输自动化与控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汽车运用工程、航海技术、交通工程。2.学科发展期(1997年-2011年)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总结我国近五十年学科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又一次对学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通过重新分类和归并,大大压缩了一级学科数量。“铁道、公路、水运”一级学科及所包含的12个二级学科的学科名称虽然凸显了行业特征,但学科属性偏弱,内涵不够清晰。鉴于此,将一级学科名称调整为“交通运输工程”,将原来12个二级学科中的桥梁与隧道工程,机车车辆两个二级学科分别调整到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并对其他二级学科进行了重组,最终形成4个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调整后的一级、二级学科在名称上既体现了综合性,也使学术性得到较大提升,适应了我国当时大规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及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对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1998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新的一级学科建设要求,制定了《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简介(1998版)》,引导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整合,组建了一大批新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点,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3.学科成熟期(2011年-现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一级学科进行了微调,增设了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相关联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等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学科建设新要求,制定了新版《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简介(2011版)》,以指导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点建设。2011年版的学科简介强调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交通运输三要素的学科。交通运输三要素指的是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与需求主体行为特征、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等要素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2015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新编了《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博士、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学术能力、以及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2016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总体部署,重新制定了《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授权点基本条件》,以引导新一轮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及已有学位点的评估。同时,提出了一级学科下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等主干学科方向,并对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提出了基本要求。2021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总体部署,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指导性目录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对二级学科的名称与设置进行了调整,并进一步明确了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范围。调整后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包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安全与环境”五个二级学科。未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为:(1)总体研究方向将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为目标,以提升各种交通运输的绿色、智能和韧性以及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等为重点,以大幅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为核心,促进各二级学科的创新发展。(2)本学科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科技深刻变革,对学科知识体系更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迫切需要围绕“四个面向”,培养交通运输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更加突出“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更多详情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是社会生产、生活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控制、管理与服务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工程应用学科,包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安全与环境等二级学科。随着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不断革新,对支撑交通运输行业应对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学科形成期(1952年-1997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满足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急需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对我国大学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将此前注重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英美模式调整为强化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苏联模式,学科、专业也相应调整,一级学科以国民经济建设领域设置,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前身“铁道、公路、水运”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形成,并覆盖“铁道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车车辆、船机修造工程”等二级学科。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二级学科不断增加,至改革开放初期,“铁道、公路、水运”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增加到12个:铁道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车车辆、船机修造工程、运输管理工程、物质流通工程、运输自动化与控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汽车运用工程、航海技术、交通工程。2.学科发展期(1997年-2011年)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总结我国近五十年学科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又一次对学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通过重新分类和归并,大大压缩了一级学科数量。“铁道、公路、水运”一级学科及所包含的12个二级学科的学科名称虽然凸显了行业特征,但学科属性偏弱,内涵不够清晰。鉴于此,将一级学科名称调整为“交通运输工程”,将原来12个二级学科中的桥梁与隧道工程,机车车辆两个二级学科分别调整到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并对其他二级学科进行了重组,最终形成4个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调整后的一级、二级学科在名称上既体现了综合性,也使学术性得到较大提升,适应了我国当时大规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及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对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1998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新的一级学科建设要求,制定了《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简介(1998版)》,引导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整合,组建了一大批新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点,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3.学科成熟期(2011年-现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一级学科进行了微调,增设了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相关联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等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学科建设新要求,制定了新版《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简介(2011版)》,以指导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点建设。2011年版的学科简介强调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交通运输三要素的学科。交通运输三要素指的是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与需求主体行为特征、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等要素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2015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新编了《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博士、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学术能力、以及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2016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总体部署,重新制定了《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授权点基本条件》,以引导新一轮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及已有学位点的评估。同时,提出了一级学科下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等主干学科方向,并对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提出了基本要求。2021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总体部署,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指导性目录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对二级学科的名称与设置进行了调整,并进一步明确了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范围。调整后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包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安全与环境”五个二级学科。未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为:(1)总体研究方向将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为目标,以提升各种交通运输的绿色、智能和韧性以及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等为重点,以大幅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为核心,促进各二级学科的创新发展。(2)本学科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科技深刻变革,对学科知识体系更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迫切需要围绕“四个面向”,培养交通运输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更加突出“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