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i
中国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
热搜:
查看排名方法
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等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资源与环境类别涵盖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6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68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37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以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资源勘查与开发、冶金、测绘以及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质工程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对象,面向地质、矿业、石油与天然气、环境、冶金、测绘、安全等相关领域的行业企业,培养资源与环境类别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资源与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设置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相关领域方向多、范围大、口径宽、覆盖面广,人才缺口大,就业前景广阔。其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与重大工程需求,服务“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变化”、“一带一路”、“美丽中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资源与环境行业工程实际,突出“前瞻性、国际性、创新性、实用性、服务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面临重大挑战,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危及民生安全。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和安全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满足大众民生对空间与环境信息服务的需求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实现了创新发展,在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增长模式的升级转变,将大幅增加对资源与环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迫在眉睫。内涵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涵盖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专业领域。1.环境工程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健康、国防等行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治理、环境大数据与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等方向。2.安全工程主要面向工业生产、地质勘探、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市政等行业领域,包括安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安全评价、应急管理、安全监管等方向。3.地质工程主要面向国土资源、地矿、环境、能源和工程建筑等行业领域,包括地质工程研究、国土规划、地质矿产调查、工程勘察、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球信息技术等方向。4.测绘工程主要面向测绘、市政、交通、建筑、水利、海洋、电力、石油、国防、工程勘察等行业领域,为地球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导航定位、灾害防治等提供工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包括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测量、海洋测量、国土资源信息工程、导航工程、矿山与地下测量等方向。5.矿业工程主要面向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等方向,是资源开发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促进多个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6.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主要面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相关的油气勘探、油气井/油气田开发、油气储运、机械装备等行业。包括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方向。培养单位应在上述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拥有相关支撑学科,在解决本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较强,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单位应与本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本专业领域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国土资源、工业、能源、安全、国防、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生毕业后,可在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治理、资源开发、管理与执法、国土规划等工作。衔接的职业资格主要包括:助理工程师、助理研究员、一级建造师、注册测绘师职称等。(四)培养目标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1.资源与环境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资源与环境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在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资源与环境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更多详情

哲学
共1个专业类
经济学
共9个专业类
法学
共9个专业类
教育学
共7个专业类
文学
共6个专业类
历史学
共4个专业类
理学
共14个专业类
工学
共48个专业类
农学
共13个专业类
医学
共18个专业类
管理学
共11个专业类
艺术学
共6个专业类
背景图
资源与环境
代码:0857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等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资源与环境类别涵盖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6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68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37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以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资源勘查与开发、冶金、测绘以及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质工程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对象,面向地质、矿业、石油与天然气、环境、冶金、测绘、安全等相关领域的行业企业,培养资源与环境类别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资源与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设置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相关领域方向多、范围大、口径宽、覆盖面广,人才缺口大,就业前景广阔。其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与重大工程需求,服务“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变化”、“一带一路”、“美丽中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资源与环境行业工程实际,突出“前瞻性、国际性、创新性、实用性、服务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面临重大挑战,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危及民生安全。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和安全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满足大众民生对空间与环境信息服务的需求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实现了创新发展,在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增长模式的升级转变,将大幅增加对资源与环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迫在眉睫。内涵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涵盖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专业领域。1.环境工程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健康、国防等行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治理、环境大数据与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等方向。2.安全工程主要面向工业生产、地质勘探、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市政等行业领域,包括安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安全评价、应急管理、安全监管等方向。3.地质工程主要面向国土资源、地矿、环境、能源和工程建筑等行业领域,包括地质工程研究、国土规划、地质矿产调查、工程勘察、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球信息技术等方向。4.测绘工程主要面向测绘、市政、交通、建筑、水利、海洋、电力、石油、国防、工程勘察等行业领域,为地球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导航定位、灾害防治等提供工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包括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测量、海洋测量、国土资源信息工程、导航工程、矿山与地下测量等方向。5.矿业工程主要面向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等方向,是资源开发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促进多个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6.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主要面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相关的油气勘探、油气井/油气田开发、油气储运、机械装备等行业。包括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方向。培养单位应在上述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拥有相关支撑学科,在解决本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较强,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单位应与本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本专业领域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国土资源、工业、能源、安全、国防、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生毕业后,可在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治理、资源开发、管理与执法、国土规划等工作。衔接的职业资格主要包括:助理工程师、助理研究员、一级建造师、注册测绘师职称等。(四)培养目标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1.资源与环境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资源与环境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在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资源与环境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更多详情

代码:0857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学校数量
所在地
学校类型
学校参考类型
icon
A++
256
湖北省
综合
综合类
16
A
256
湖南省
综合
理文类
19
A
256
吉林省
综合
综合类
20
A
256
江苏省
理工
理文类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末页1/13到第
确定
共256条
20条/页
50条/页
30条/页
20条/页
!
×
i
!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