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i
中国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
热搜:
查看排名方法
林业代码:0954

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99年设置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名“农业专业学位”)“林业领域”。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学位〔2010〕32号),批准北京林业大学等16所高校新增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将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自此,林业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与林学学术型学位相对应的新型学位类型正式得以确立并发展。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层次由硕士提升为博士。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42个,每年招收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余名。培养单位所处地域涵盖了全国各种森林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区域,有助于发挥培养单位自身优势,突出区域林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各地林业建设,推进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在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林草兴则生态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计,科学把握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林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林业已发展为木材与非木质林产品生产、生态服务价值供给、生态文化服务等多重功能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通过森林资源培育、经营、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持续增强林业在木材与林特产品生产、生物质能源材料生产、森林康养与旅游等产业和经济功能;继续提升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污染环境、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等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工作已成为现代林业理论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现代林业内涵和外延的丰富与发展,林业的地位、使命和功能不断提高与增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适应新时代林业建设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内涵林业专业学位包含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和林业博士专业学位。根据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和林业职业资格认证类别,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服务于我国森林培育、保护、经营与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重建。专业领域包括:1.林木种苗工程: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的理论与技术。2.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研究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等理论与技术。3.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研究森林区划、调查、分析、监测与评价等理论与技术。4.林业灾害防控:研究本土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流行成灾机制、监测与预警、灾害综合防控理论与技术。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野生动植物监测与调查、保育、复壮及创新利用等理论与技术。6.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研究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规划设计、效能提升、成效评估、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理论与技术。7.经济林栽培与利用:研究经济林木种质创制、良种繁育、高效栽培、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的理论与技术。8.林业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综合措施防治各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为主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9.智慧林业: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空间技术,研究林业资源立体感知、时空建模、智能管理和优化决策理论与技术。10.城市林业:研究城市森林、林木与人居环境互作关系,城市森林和林木对公众身心健康影响,城市森林树种选育,规划设计、构建与经营城市、社区森林和树木。11.碳汇林业:研究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评估碳汇现状及其潜力,并按照相关规则进行碳汇交易,实现以碳汇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培育、经营及管理。12.森林土壤:以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其组成、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13.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多样性监测评价与保护、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耦合关系。14.森林康养与游憩:研究森林康养管理、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游憩理论与技术。为满足上述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具备林学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础,培养方向能满足国家及区域林业建设需要,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能够较快适应并承担林业行业专业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培养单位要与有较强应用性创新能力的行业部门开展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队伍、具备在生产实践中开展课程教学的能力,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木材生产、乡村振兴、国土绿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双碳”目标实现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战场,林业专业学位可与林业生产、林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衔接。(四)培养目标1.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林业生产一线,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学风优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丰富实践能力、扎实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技术解决林业实际问题,能够承担林业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2.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林业生产一线,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学风优良,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丰富扎实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及强烈创新意识,掌握国内外林业研究动态、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承担或组织、领导实施高层次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取得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创新性成果,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领军人才。更多详情

哲学
共1个专业类
经济学
共9个专业类
法学
共9个专业类
教育学
共7个专业类
文学
共6个专业类
历史学
共4个专业类
理学
共14个专业类
工学
共48个专业类
农学
共13个专业类
医学
共18个专业类
管理学
共11个专业类
艺术学
共6个专业类
背景图
林业
代码:0954

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99年设置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名“农业专业学位”)“林业领域”。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学位〔2010〕32号),批准北京林业大学等16所高校新增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将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自此,林业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与林学学术型学位相对应的新型学位类型正式得以确立并发展。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层次由硕士提升为博士。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42个,每年招收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余名。培养单位所处地域涵盖了全国各种森林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区域,有助于发挥培养单位自身优势,突出区域林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各地林业建设,推进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在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林草兴则生态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计,科学把握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林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林业已发展为木材与非木质林产品生产、生态服务价值供给、生态文化服务等多重功能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通过森林资源培育、经营、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持续增强林业在木材与林特产品生产、生物质能源材料生产、森林康养与旅游等产业和经济功能;继续提升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污染环境、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等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工作已成为现代林业理论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现代林业内涵和外延的丰富与发展,林业的地位、使命和功能不断提高与增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适应新时代林业建设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内涵林业专业学位包含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和林业博士专业学位。根据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和林业职业资格认证类别,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服务于我国森林培育、保护、经营与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重建。专业领域包括:1.林木种苗工程: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的理论与技术。2.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研究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等理论与技术。3.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研究森林区划、调查、分析、监测与评价等理论与技术。4.林业灾害防控:研究本土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流行成灾机制、监测与预警、灾害综合防控理论与技术。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野生动植物监测与调查、保育、复壮及创新利用等理论与技术。6.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研究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规划设计、效能提升、成效评估、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理论与技术。7.经济林栽培与利用:研究经济林木种质创制、良种繁育、高效栽培、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的理论与技术。8.林业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综合措施防治各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为主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9.智慧林业: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空间技术,研究林业资源立体感知、时空建模、智能管理和优化决策理论与技术。10.城市林业:研究城市森林、林木与人居环境互作关系,城市森林和林木对公众身心健康影响,城市森林树种选育,规划设计、构建与经营城市、社区森林和树木。11.碳汇林业:研究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评估碳汇现状及其潜力,并按照相关规则进行碳汇交易,实现以碳汇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培育、经营及管理。12.森林土壤:以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其组成、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13.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多样性监测评价与保护、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耦合关系。14.森林康养与游憩:研究森林康养管理、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游憩理论与技术。为满足上述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具备林学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础,培养方向能满足国家及区域林业建设需要,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能够较快适应并承担林业行业专业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培养单位要与有较强应用性创新能力的行业部门开展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队伍、具备在生产实践中开展课程教学的能力,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制。(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木材生产、乡村振兴、国土绿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双碳”目标实现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战场,林业专业学位可与林业生产、林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衔接。(四)培养目标1.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林业生产一线,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学风优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丰富实践能力、扎实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技术解决林业实际问题,能够承担林业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2.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林业生产一线,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学风优良,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丰富扎实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及强烈创新意识,掌握国内外林业研究动态、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承担或组织、领导实施高层次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取得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创新性成果,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领军人才。更多详情

代码:0954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学校数量
所在地
学校类型
学校参考类型
5
B+
41
浙江省
林业
农学类
15
C+
41
贵州省
综合
综合类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1/3到第
确定
共41条
20条/页
50条/页
30条/页
20条/页
!
×
i
!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