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i
中国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
热搜:
查看排名方法
软件工程代码:0835

软件工程经过5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方法与技术体系,完善了软件工程教育体系,具备了学科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作为独立学科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为应对“软件危机”,1968年在德国举行了NATO软件工程会议,首次提出了“软件工程”,即提出需要与其他领域的工程方法一样系统化地进行软件开发,并确定软件工程的目标是为经济地获得能在机器上运行的、可靠工作的软件,制定能合理使用的工程原则和方法。会议上讨论了多个核心议题,后来这些议题成为软件工程学科经久不衰的开放性挑战问题,包括:获取正确的软件需求;设计合适的系统架构;正确和有效地实现软件;验证和确保软件的质量;长期维护具有目标功能和高代码质量的软件系统等。1975年,IEEE计算机协会出版了“软件工程学报”。此后,软件工程这个术语被广泛用于工业、政府和学术界,众多出版物、团体和组织、专业会议开始使用软件工程这个术语,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先后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构化过程语言编程范型占主导地位,软件工程在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改进等多个子领域的研究得到深化和扩展,形成了软件工程学科的雏形。同期,软件工程教育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得到培育和推动。该研究所调查软件工程教育现状,出版软件工程推荐教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计划,并组织和推动软件工程教育者研讨会。1991年,ACM和IEEE-CS的计算学科教程CC1991专题组将软件工程列为计算学科的九个知识领域之一。1993年,IEEE-CS和ACM为了将软件工程建设成一个专业,建立了IEEE-CS/ACM联合指导委员会。随后,该指导委员会被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替代。SWECC提出了“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本科软件工程教育计划评价标准”,以及“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其中,SWEBOK全面描述了软件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为开发本科软件工程教育计划打下了基础。2004年,全世界500多位来自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制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在世界范围正式确立,并在本科教育层次上迅速发展。20世纪末以来,开源软件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在开发质量或效率上,成功的开源软件都达到了与商业软件相媲美的程度。很多开源软件在市场占有率上已经远超同类商业软件,对全球软件产业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开源软件在开发模式上展现出充分共享、自由协同、无偿贡献、用户创新、持续演化的特征;地理上分布的开源软件开发者在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进行大规模的群体交互与协同,其成功及其开发模式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与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开放、动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灵活、可信、协同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服务资源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无处不在的普适计算,主动可信的服务计算等,均对软件工程提出了巨大挑战,促进云原生、微服务、低代码、开发运维一体(DevOps)等新型软件技术不断涌现。围绕服务计算、云计算、社会计算、可信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型计算和应用模式,展开人机物融合场景应用导向的软件工程研究成为主流趋势。未来的软件系统将以面向特定领域的人机物融合场景计算应用为主要呈现形式。作为领域资源虚拟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以及计算服务泛在化的载体,在“软件定义”的方法论指导下,软件系统使能计算服务进入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业务价值层面,使得计算从赛博空间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空间,综合利用人类社会(人)、信息空间(机)和物理世界(物)的资源,通过人机物融合协作进行个性化与智能化计算,完成领域任务并实现领域价值。更多详情

哲学
共1个专业类
经济学
共9个专业类
法学
共9个专业类
教育学
共7个专业类
文学
共6个专业类
历史学
共4个专业类
理学
共14个专业类
工学
共48个专业类
农学
共13个专业类
医学
共18个专业类
管理学
共11个专业类
艺术学
共6个专业类
背景图
软件工程
代码:0835

软件工程经过5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方法与技术体系,完善了软件工程教育体系,具备了学科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作为独立学科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为应对“软件危机”,1968年在德国举行了NATO软件工程会议,首次提出了“软件工程”,即提出需要与其他领域的工程方法一样系统化地进行软件开发,并确定软件工程的目标是为经济地获得能在机器上运行的、可靠工作的软件,制定能合理使用的工程原则和方法。会议上讨论了多个核心议题,后来这些议题成为软件工程学科经久不衰的开放性挑战问题,包括:获取正确的软件需求;设计合适的系统架构;正确和有效地实现软件;验证和确保软件的质量;长期维护具有目标功能和高代码质量的软件系统等。1975年,IEEE计算机协会出版了“软件工程学报”。此后,软件工程这个术语被广泛用于工业、政府和学术界,众多出版物、团体和组织、专业会议开始使用软件工程这个术语,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先后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构化过程语言编程范型占主导地位,软件工程在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改进等多个子领域的研究得到深化和扩展,形成了软件工程学科的雏形。同期,软件工程教育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得到培育和推动。该研究所调查软件工程教育现状,出版软件工程推荐教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计划,并组织和推动软件工程教育者研讨会。1991年,ACM和IEEE-CS的计算学科教程CC1991专题组将软件工程列为计算学科的九个知识领域之一。1993年,IEEE-CS和ACM为了将软件工程建设成一个专业,建立了IEEE-CS/ACM联合指导委员会。随后,该指导委员会被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替代。SWECC提出了“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本科软件工程教育计划评价标准”,以及“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其中,SWEBOK全面描述了软件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为开发本科软件工程教育计划打下了基础。2004年,全世界500多位来自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制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在世界范围正式确立,并在本科教育层次上迅速发展。20世纪末以来,开源软件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在开发质量或效率上,成功的开源软件都达到了与商业软件相媲美的程度。很多开源软件在市场占有率上已经远超同类商业软件,对全球软件产业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开源软件在开发模式上展现出充分共享、自由协同、无偿贡献、用户创新、持续演化的特征;地理上分布的开源软件开发者在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进行大规模的群体交互与协同,其成功及其开发模式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与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开放、动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灵活、可信、协同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服务资源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无处不在的普适计算,主动可信的服务计算等,均对软件工程提出了巨大挑战,促进云原生、微服务、低代码、开发运维一体(DevOps)等新型软件技术不断涌现。围绕服务计算、云计算、社会计算、可信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型计算和应用模式,展开人机物融合场景应用导向的软件工程研究成为主流趋势。未来的软件系统将以面向特定领域的人机物融合场景计算应用为主要呈现形式。作为领域资源虚拟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以及计算服务泛在化的载体,在“软件定义”的方法论指导下,软件系统使能计算服务进入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业务价值层面,使得计算从赛博空间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空间,综合利用人类社会(人)、信息空间(机)和物理世界(物)的资源,通过人机物融合协作进行个性化与智能化计算,完成领域任务并实现领域价值。更多详情

代码:0835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学校数量
所在地
学校类型
学校参考类型
10
A
145
湖北省
综合
综合类
20
B+
145
江苏省
综合
工学类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末页1/8到第
确定
共145条
20条/页
50条/页
30条/页
20条/页
!
×
i
!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