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数学、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为研究手段,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911年泰勒所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开启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序幕。1939年英国布莱克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系统管理问题提炼成数学模型,求解并进行系统研究与应用,标志着管理科学正式形成。1949年以前,我国已有一系列大学先后设置高等管理系科,到1949年全国大学的管理教育已具有一定规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各大学仿效当时的苏联,虽未设管理专业,但保留了“生产组织与计划”和“工业企业管理”这两门课程,并在苏联专家的支持下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1956年前后一些留学欧美的运筹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学者回国,积极传播先进的管理科学知识,开展管理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管理学科研究的基础。同时,在自动化学科由于大系统控制和系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了系统工程研究,成为国内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建的前奏。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推动了最优化方法、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可靠性分析、预测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等方法和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1979年清华大学等11所理工科大学申请成立管理工程专业,并得到国家批准,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的管理教育从此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企业推行定额管理、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优化企业管理过程,提出了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引进和推广了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1990年钱学森等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倡导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进入了繁荣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位教育发展也经历了相似历程:1981年我国正式实行学位制度,在首批博士授予专业中就包括了系统工程;1984年第二批增设专业中包含工业管理工程;1990年第四批增设专业中又包含管理科学,等等。1997年随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完成,管理学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通过整合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管理科学等一批相关专业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从组织上保障了本学科健康、稳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我国管理学中发展最早也是基础最厚实的学科,为管理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学科发展现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布局方面,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的100所高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0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近年来稳中有升,授予学位人数基本稳定。本学科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均有较强的竞争力。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高校及科研机构,其次是大型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从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坚持“四个面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互动发展,在产生直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学科相关的论著、咨询报告、专利及转化等科研成果产出稳定增长,并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据现有收集材料统计,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得到了各类基金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例,近十年资助本学科相关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均相对稳定,年均资助项目数保持在500项左右,2015-2020年年均资助经费2亿元左右。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国家需求为引领,以产业变革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系统化的产教融合体系,通过成果转化、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例如,在制定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对新冠疫情、发展数字经济以及推动数智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向中央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交了大量政策研究报告并被采用,首次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管理科学与工程卷》将积极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知识及文化传承与创新。3.学科发展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心转向追求高质量、绿色和公平;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组织、人、物之间互联互通,管理活动的定义、内涵和规律都发生了变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从研究范式看,数智化推动了研究范式由传统的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向模型和数据联合驱动转变;从研究目标看,从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效益、价值、人才、绿色、低碳等多元目标协调发展转变;从研究对象看,关注重心从生产制造领域向服务管理(例如金融、健康等)、社会管理等领域转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需要产出源头性自主性学术主张和管理新理论方法,并且将先进的管理技术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质性贡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话语体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试图从学科内涵、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方法的角度做出阐释。从学科内涵看,未来会呈现深入管理哲学、促进中西融合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三个趋势,遵循“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发现复杂科学问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基本规律,构建原创性的方法论与方法体系,形成新的学科方向、科学议题与学科生长点。从学科发展趋势看,未来对本学科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科技变革、管理实践和全球治理三方面因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坚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国家重大战略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从研究方法视角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基建将大大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将进一步加快研究范式的演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本质上更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更多详情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数学、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为研究手段,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911年泰勒所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开启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序幕。1939年英国布莱克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系统管理问题提炼成数学模型,求解并进行系统研究与应用,标志着管理科学正式形成。1949年以前,我国已有一系列大学先后设置高等管理系科,到1949年全国大学的管理教育已具有一定规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各大学仿效当时的苏联,虽未设管理专业,但保留了“生产组织与计划”和“工业企业管理”这两门课程,并在苏联专家的支持下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1956年前后一些留学欧美的运筹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学者回国,积极传播先进的管理科学知识,开展管理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管理学科研究的基础。同时,在自动化学科由于大系统控制和系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了系统工程研究,成为国内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建的前奏。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推动了最优化方法、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可靠性分析、预测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等方法和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1979年清华大学等11所理工科大学申请成立管理工程专业,并得到国家批准,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的管理教育从此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企业推行定额管理、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优化企业管理过程,提出了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引进和推广了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1990年钱学森等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倡导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进入了繁荣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位教育发展也经历了相似历程:1981年我国正式实行学位制度,在首批博士授予专业中就包括了系统工程;1984年第二批增设专业中包含工业管理工程;1990年第四批增设专业中又包含管理科学,等等。1997年随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完成,管理学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通过整合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管理科学等一批相关专业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从组织上保障了本学科健康、稳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我国管理学中发展最早也是基础最厚实的学科,为管理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学科发展现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布局方面,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的100所高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0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近年来稳中有升,授予学位人数基本稳定。本学科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均有较强的竞争力。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高校及科研机构,其次是大型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从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坚持“四个面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互动发展,在产生直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学科相关的论著、咨询报告、专利及转化等科研成果产出稳定增长,并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据现有收集材料统计,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得到了各类基金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例,近十年资助本学科相关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均相对稳定,年均资助项目数保持在500项左右,2015-2020年年均资助经费2亿元左右。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国家需求为引领,以产业变革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系统化的产教融合体系,通过成果转化、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例如,在制定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对新冠疫情、发展数字经济以及推动数智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向中央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交了大量政策研究报告并被采用,首次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管理科学与工程卷》将积极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知识及文化传承与创新。3.学科发展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心转向追求高质量、绿色和公平;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组织、人、物之间互联互通,管理活动的定义、内涵和规律都发生了变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从研究范式看,数智化推动了研究范式由传统的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向模型和数据联合驱动转变;从研究目标看,从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效益、价值、人才、绿色、低碳等多元目标协调发展转变;从研究对象看,关注重心从生产制造领域向服务管理(例如金融、健康等)、社会管理等领域转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需要产出源头性自主性学术主张和管理新理论方法,并且将先进的管理技术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质性贡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话语体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试图从学科内涵、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方法的角度做出阐释。从学科内涵看,未来会呈现深入管理哲学、促进中西融合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三个趋势,遵循“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发现复杂科学问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基本规律,构建原创性的方法论与方法体系,形成新的学科方向、科学议题与学科生长点。从学科发展趋势看,未来对本学科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科技变革、管理实践和全球治理三方面因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坚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国家重大战略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从研究方法视角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基建将大大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将进一步加快研究范式的演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本质上更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更多详情